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,当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时,语言便随着生活衍生出来。但是人们苦于无法记录事件,随后一个名叫仓颉的人发明出一个伟大的东西——汉字。从此,人们便有一位新的好朋友——汉字。
或许是我们每天接触汉字的次数太多了,又或许是我们的生活频率太快了,所以我们认为汉字只是一些古老符号。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欣赏汉字,我们的心中便会漾起一阵文学与思想的清香。我们先来看看象形字吧!看“火”,它就是一堆干柴上燃起的火焰;看“水”,看似一板一眼的一撇一捺中却好似蕴含着万倾碧波;看“山”,它是在一往无际的平地中拔起的数座高峰,显得那样突兀,数座高峰相互呼应,一高一低,呈现出相映成趣的画面。看了象形字的大家庭后,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形声字。看“柏”,一木一白便成了一树,“木”为它的本意,“白”为它的声部,一本一声,变成了一个声形并茂的字,这其中既有着禅的那种简单、自我思考的境界,又有着可利用声部来方便记忆的特点,这其中包含着古代人的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啊!我记得一位名人对于汉字结构的评论:“有时我真不愿把它们拘束在方格中,因为它们是那么的灵动、美丽,我想让它们在方格的外面尽情地伸展自己的身姿!”
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汉字的结构,更是它的本意,以及它与其它汉字所连接起来的美感。中国的文章体制,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,再到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以及明清小说。如果把一个汉字比作成一块玉的话,那文章则是人间最美的珠宝首饰。苏轼《水调歌头》中的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写出了每位游子的共鸣;岳飞《满江红》中的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空悲切。”和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”写出来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;李煜《相见欢》的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”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愁。此外还有元曲《西厢记》《牡丹亭》,明清小说的《儒林外史》《三言二拍》《聊斋志异》等。它们是采莲的女子,它们是他乡的明月,它们是寒山寺的钟声,它们是商山的景色,它们是永不凋谢的牡丹,它们是经历了昨夜东风的小楼,它们是滔滔不息向东流的江水,它们是江上的渔者,它们是九曲的黄河,它们是美丽的嫦娥,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回忆!
此时此刻,我深深地感觉到,汉字真不是冰冷的符号,并不是单单用来记事的,它是所有意境的表达方式,它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!